01客观冷静的“数字孪生”
数字孪生的概念相对较为成熟,在科研和学术方面有明确的定义,并且也有较多企业的应用案例。
数字孪生(Digital Twin)概念最早由Michael Grieves教授在2002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,他认为通过物理设备的数据,可以在虚拟(信息)空间构建一个可以表征该物理设备的虚拟实体和子系统,并且这种联系不是单向和静态的,而是在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中都联系在一起。此后,数字孪生的概念逐步扩展到了模拟仿真、虚拟装配和3D打印等领域。
Gartner认为数字孪生概念包括以下四个特点:
模型足够健壮,能为具体的业务目标与结果所服务;
与现实环境相关联,甚至能实现实时监控与控制;
与高级数据分析及AI技术相结合,创造新的业务机会;
具备高交互性,能够评估可能会发生的情况。
其次,数字孪生不仅追求数字重现,更注重仿真模拟背后的数据分析。根据工信部去年底发布的《数字孪生应用白皮书》,数字孪生产业链可分解为“基础支撑”、“数据互动”、“模型构建”、“仿真分析”、“共性应用”和“行业应用”六大模块。其中,“数据互动”、“仿真分析”和“共性应用”显示了数字孪生注重数据实时接入,以及数据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后对数据背后逻辑和规律的探索。
02让乌托邦数字交互化的“元宇宙”
相对于既定的“数字孪生”概念,关于“元宇宙”概念的讨论如火如荼,但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论。
就像哈姆雷特一样,人人都有一个自己的“元宇宙”,有共同点但也有细微差异,大家似乎都对元宇宙有一个大致的了解。通过元宇宙的发展阶段和理念描绘,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元宇宙的概念、涵盖范围和进化形态。
接下来是当下广受追捧的“元宇宙”概念,这个层面的概念强烈依赖于数字技术,强调数字三维空间和虚拟现实,相对较为狭义,但具有现实应用意义。根据维基百科的描述,元宇宙是指“通过虚拟增强的物理现实,呈现收敛性和物理持久性特征的基于未来互联网的3D虚拟空间,具有连接感知和共享特征。”
这也是“元宇宙”注重“术”的阶段,通过数字技术构建表现和支持运行的平行“异世界”立体虚拟现实空间,数字个体可以在线共享、交互感知和创造内容的体验。
在元宇宙的第三阶段发展中,其趋势和形态已经非常鲜明。通俗地说数字孪生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概念,已经在科研、学术和企业应用中得到广泛应用。它最早由Michael Grieves教授在2002年提出,指的是通过物理设备的数据,构建一个能够在虚拟空间中表征该物理设备的虚拟实体和子系统。数字孪生的特点包括模型健壮、与现实环境相关联、与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相结合、具备高交互性。数字孪生还注重对数据背后逻辑和规律的探索,涉及数据互动、模型构建、仿真分析等方面。
而关于元宇宙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。元宇宙的概念依赖于数字技术,强调数字三维空间和虚拟现实,并且具有连接感知和共享特征。它是基于未来互联网的3D虚拟空间,通过虚拟增强的物理现实来呈现。元宇宙的概念还在不断发展中,当前的应用重点是构建支持运行的虚拟现实空间,使数字个体能够在线共享、交互感知和创造内容。
总的来说,数字孪生和元宇宙都是与数字技术相关的概念,但数字孪生更侧重于通过物理设备数据构建虚拟实体和子系统,而元宇宙则强调数字三维空间和虚拟现实的呈现,以及连接感知和共享特征。两者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应用和发展方向。
(免责声明: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请读者仅做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删除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