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1.元宇宙的起源与发展
元宇宙的概念首次在尼尔·斯蒂芬森的小说《雪崩》中提出,描绘了一个通过技术与用户相连的虚拟世界,提供沉浸式体验。在1992年,美国科幻巨匠尼尔·斯蒂芬森就在其小说《雪崩》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。在汉译本中,它被译为“超元域”。书中描绘了一个由电脑生成的世界,这个虚构的空间通过目镜和耳机与用户相连结,为用户带来沉浸式的体验。这个网络平行于现实世界,为全球用户提供了一个开放、广阔、共享的虚拟舞台。在这里,人们可以自由扮演角色,尽享游戏、社交和交流的乐趣。
经历了文学、艺术、宗教等古典阶段的演变,以及科幻和电子游戏形态的新古典阶段,元宇宙如今已超越了尼尔·斯蒂芬森最初设定的范畴。元宇宙结合5G/6G、互联网技术、人工智能和XR技术,向智能化阶段发展。它融合了信息通信(5G/6G)、互联网技术(Web 3.0)、人工智能以及扩展现实技术,迈入了以“非中心化”游戏为载体的智能化新阶段。这一形态的元宇宙,以更加数字化和包容性的面貌,呈现在世人眼前。
02
2.元宇宙的技术与感官体验
元宇宙提供更具象化和沉浸式的体验,与传统的抽象互联网有本质区别。我们都知道,互联网创造了一个虚拟空间,这个空间与现实世界的物理空间相对应。然而,尽管我们在互联网上能找到诸如“信息高速公路”、“虚拟社区”、“话题广场”、“数字博物馆”和“网络足迹”等空间概念,它们大多都是抽象的、分布式的。这些概念只是我们浏览网页或使用客户端时的装饰,我们与这些空间互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鼠标点击或手机触摸。
相比之下,元宇宙同样是互联网的产物,但它在感官体验上却大相径庭。元宇宙提供的不再是单一的信息流,而是具象化的、沉浸式的“拟态空间”。这个空间的构建基于编程语言和算法,同时融合了物理世界的复现、改造和超越。在元宇宙中,我们可以看到公路、广场、博物馆等各式各样的真实场景,甚至可以进行人类、非人类以及超人类的活动。
元宇宙让用户可以通过VR等技术与虚拟环境进行自然互动,未来或能实现无设备的沉浸式体验。当前,元宇宙的热潮正席卷全球,而我们的初步体验方式主要是通过VR头盔进行视觉漫游,以及通过物理按键进行触觉交互。如果未来科技能够实现重大突破,我们或许能够通过佩戴一款轻便的眼镜,踏入一个仿佛现实生活的“拟态空间”。在这个空间里,我们将能够自由地与虚拟景象互动,其流畅度不亚于在现实世界中的体验。
元宇宙中人类可能通过技术融入,转变为后人类形态,作为信息处理的关键节点并扮演多重角色。更进一步地,我们甚至可以踏入一个超越想象的奇妙空间,在其中我们可以化身为动物、超级英雄,甚至是树木,从而体验到截然不同的生存方式,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。
03
3.元宇宙的多元化构建
尽管当前科技公司积极布局元宇宙,但未来将形成多元宇宙生态而非单一虚拟世界。今年3月,以元宇宙概念为包装的沙盒游戏平台Roblox成功在纽交所上市。7月,扎克伯格宣布Facebook将转型为一家元宇宙公司,并计划投入至少10亿美元。不仅如此,国内众多互联网科技公司也纷纷布局元宇宙领域。
各大公司力求在全球元宇宙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,推动产品和技术的发展。在探讨元宇宙实现所需的技术条件后,我们进一步思考元宇宙与人类的关系,以及在元宇宙热潮中我们应如何保持警惕。本期全媒派将从这些角度出发,进行深入探讨。
04
4.元宇宙的社会影响与反思
技术发展的热情可能导致对元宇宙的过度崇拜,需保持清醒,全面评估其利弊。我们或许应该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,以更全面的视角来审视其发展。
元宇宙需融入公共性和开放性,开发过程中必须考虑现实商户和大众的需求。此外,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,元宇宙应时刻警惕过度扩张权力的风险。有研究指出,《头号玩家》中的“绿洲”与《雪崩》中的“超元域”这两个以信息系统为核心的元宇宙在本质上高度相似,它们都类似于一套由资本操控的信息系统。因此,如何将公共性和开放性融入元宇宙的开发,成为开发者们必须认真思考的议题。
在使用元宇宙的同时,我们也需意识到,元宇宙也在对我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。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,信息交互是不可避免的。我们或许可以期待一个更加沉浸式的虚拟世界,但同时也要认识到,只有当一项技术真正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时,它的影响力才能广泛触及到每一个个体。
(免责声明: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请读者仅做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删除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