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,杭州科技企业在各自领域内的突破,引发全球关注。事实上,这一“杭州现象”的背后指向同一个元素——“谷”。被称为“杭州六小龙”的科技新贵中,有5家来自杭州培育布局的“中国数谷”“中国云谷”和正在建设的“中国算谷”。“六小龙”的出圈,让杭州独特的“谷”现象引人关注。
产业“谷”的培育布局,是杭州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左右突围的关键。近年来,在杭州,“中国视谷”“中国数谷”“中国元谷”“中国飞谷”“中国云谷”“中国算谷”相继崛起,在产业上互补互进、深度融合,为杭州培育数字经济、人工智能企业营造了创新创业的产业生态。
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,城市间的竞合进入了新的阶段:谁能先人一步占据科技高地,谁就占据了先机。杭州始终保持危机意识,坚定不移朝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的目标迈进。新征途上,杭州如何以“谷”创新、以“谷”突围?
聚链成谷
谷,就是洼地,有汇集的意思。在中国的产业版图上,以“谷”命名的创新区域,是城市经济发展中独具特色的一笔。
武汉,有中国光谷。诞生了我国第一根光纤的东湖高新区,聚焦“光芯屏端网”、生命健康两大产业集群,将数字经济与新消费深度融合,产业布局从人工智能、物联网,到在线教育、在线医疗以及量子科技、脑科学、区块链。一个光谷,就为武汉贡献了超3000亿元的经济体量。
合肥,有中国声谷。由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部省共建的中国声谷,依托中科大、中科院以及科大讯飞等全球领先的语音、机器视觉、生物识别等智能交互技术,通过“云平台”和“大数据”软硬件相结合的支撑服务体系,在“互联网+、智能终端、智慧城市、移动健康”四大产业方向进行布局,产业规模超千亿元。
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看来,武汉“光谷”与合肥“声谷”都代表着各自产业生态、产业上下游的集聚,打造了代表国家产业形象的集群品牌。
2022年11月,浙江乌镇。工信部与浙江省合作会议上,“中国视谷”建设正式纳入部省新一轮整体合作协议。双方将在杭州湘湖,在滨江、萧山两区特别合作园,依托海康威视、大华、新华三等视觉智能产业头部企业,为杭州万亿级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,构建一处国家经济地理新坐标。“杭州建设‘中国视谷’,就是要形成这样一种集聚效应,把相关领域的产业积聚起来,慢慢形成一个‘源头’。”高文说。
聚链成谷打造产业洼地,“数字经济第一城”杭州有本底优势。
发展数字经济,“数”是关键。杭州高新区(滨江),中国数谷大厦内,以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、杭州数据交易所为牵引,无论白天黑夜,各种数据通过光纤等“高速路网”进出流转,用于工厂、交易所、商场等场所的数据运算、交易、使用,多元场景的模型、小程序、数据集、APP下了“生产线”又上“货架”,再进入千家万户。
发展数字经济,算力是底座。在“中国云谷”,城西科创大走廊上众多“智算云”头部企业,紫金港科技城、未来科技城、青山湖科技城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,浙江大学、之江实验室、西湖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动,力争到2026年底,“中国云谷”将推动“智算云”产业形成规模和一批重大应用场景,培育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,为杭州打造世界级数字科技产业集群奠定坚实基础。
数据和算力,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场景。上城押注元宇宙产业打造“中国元谷”,余杭看准低空经济打造“中国飞谷”。在科创“谷地生态”内,杭州各区县(市)发挥优势,形成横跨数字经济产业链上下游的产业生态。
“在未来,这些‘谷’会成为杭州产业链关键制造环节的有序转移,也是高新区创新资源和网络效应的本地化完美溢出,能有效扭转杭州长期以来产业链偏软的现象。”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明文彪说。
可以看到的是,“谷地”汇聚,为杭州打造“硅谷天堂”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。
左右突围
当然,“谷”的意义绝对不止于特色产业集聚。在硬核科技成为当前经济发展“必争之地”的环境下,科创“谷地”更重要的使命,是成为新质生产力左右突围的特种兵、突击队。
对杭州而言尤为重要。今年以来,“杭州六小龙”在国际上掀起一阵浪潮。杭州也被视为“十四五”“中国制造2025”战略收官成效的代表,成为全球AI以及城市经济间的热门词汇。
而观察者们最关心的杭州下一条“小龙”,最大可能就藏在这些“谷”中。
先看城西科创大走廊。
在不少媒体看来,浙江大学与阿里巴巴是培养“杭州六小龙”的两块黑土地。事实上,这两大科创高地来自杭州的同一个地方——城西科创大走廊。在西湖区起势的“中国云谷”正着力构建“智算云”全产业链生态体系,打造杭州“人工智能+”战略的产业新地标。
何为“智算云”?简单来说,这是针对人工智能、高性能计算等场景的算力服务,具备泛在互联、云化共享、高效计算和弹性服务等特点,是“人工智能+”不可或缺的行业底座,也是一片备受关注的产业蓝海。
“人工智能+”的突围更是关键中的关键。打造“中国云谷”、做强“智算云”产业,城西科创大走廊自有底气。一批在“智算云”领域具有领先优势的企业已经扎根,其中阿里云作为全球领先的“云计算”服务商,为杭州的“智算云”产业发展提供了龙头带动效应;紫金港科技城、未来科技城、青山湖科技城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,为“智算云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优越的发展空间和载体;浙江大学、之江实验室、西湖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,将为“中国云谷”提供有力的人才储备和科研支撑;通义千问、蚂蚁百灵、西湖大模型等一批AI大模型将赋能千行百业,将杭州推向人工智能顶流。
再看城东智造大走廊。
要在新质生产力上左右突围,杭州东西两级都使命在肩、责无旁贷。杭州东西联动、左右突围的突破口,就在“中国视谷”。在高文看来,“中国视谷”能将杭州的东西两级连成一线,发挥西部创新辐射和东部产业辐射的作用。
高文认为,“中国视谷”推动“数字安防-视觉智能-智能物联”的产业跃迁,既有丰富产业形态的考虑,更多的动力是来自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。
院士为何有此判断?答案依旧是硬核科技产业皇冠上的明珠——人工智能。
“当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和融合应用,在智能物联领域取得了突破,各种各样的设备被链接起来,工业视觉、视频产业等都迎来了爆发期。”高文介绍。智能物联是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关键一环,事实上,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只有实现智能物联,才算是找到了落脚点,真正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。
显然“中国视谷”“中国算谷”将代表杭州,为全省乃至全国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建设探路先行。
产业融合
看杭州的“谷”,还要放在省市发展战略中审视。
《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》提出,力争到2027年,成为全球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。加快构建以杭州、宁波为核心,其他地区特色差异化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格局。与此同时,建设省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,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区,发展类脑智能、人形机器人、元宇宙等未来产业,围绕“415X”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人工智能融合产业集群。
《杭州市人工智能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(2024—2026年)》则提出,以算力普惠供给为驱动,以模型创新突破为关键,以数据有序流通为支撑,以场景融合应用为牵引,构建人工智能全产业链推进体系,依托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区,集聚开源模型生态企业,努力打造全国算力成本洼地、模型生态最优城市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。
不谋全局者,不足谋一域。眼下,“中国视谷”“中国数谷”正处扬势阶段,“中国元谷”“中国飞谷”“中国云谷”也正在起势。“中国算谷”以及钱塘区规划打造的“中国芯谷”尚在谋划阶段。杭州的“谷”连点成面,将支撑起杭州产业突围的大场景。
有了一个个“谷”,就有了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。
比如,视觉智能。“中国视谷”的企业先临三维,就为“杭州六小龙”之一的游戏科学推出的爆款游戏《黑神话:悟空》提供了高精度三维扫描技术,基于高精度的3D视觉技术,实现对真实物体的高精度三维建模。
再比如,人工智能。今后在杭发展人工智能产业,将能从“中国云谷”“中国算谷”获得算力,从“中国数谷”获得数据,与“中国视谷”的视觉设备相结合,应用在“中国飞谷”“中国元谷”的终端设备中。由此,一条硬核科技产业链,在杭州悄然浮现。
“谷”中也孕育着产业破局向“新”的可能。
当人形机器人、机器狗等未来产业浪潮涌起,智能物联、万物互联的时代有了全新的面貌。当杭产人形机器人用上杭产人工智能大模型,将拥有更接近人的思维模式,再用上杭产仿生臂,杭产视觉智能、智能物联、具身智能技术,企业“上下游”就在“上下楼”,将为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发展提供更多想象空间。
(免责声明: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人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请读者仅做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删除。)